剛過去的全國“兩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綠色轉型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夠未立先破?!薄皩崿F‘雙碳’目標,必須立足國情,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不能脫離實際、急于求成,搞運動式‘降碳’、踩‘急剎車’。”這數點論述,延續了習近平去年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主旨。在該演講中,他認為各國領導人要準確理解可持續發展理念,以各國人民為中心,協調好經濟增長、民生保障和節能減排,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
可持續發展目標是全球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階段性目標,而ESG(環境、社會和治理)企業評價標準則是揭示金融風險,為企業提供融資,幫助轉型,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準則。ESG理念和框架充分納入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內容。ESG推動企業的環境、社會和治理變革,推進風險可控的融資體系,則有助于支持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雖然民間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日益重視,但金融服務業應當如何量化,如何系統性地處理可持續發展帶來的風險與機遇,坊間仍然莫衷一是。
ESG投資最近受到很多關注,國外的研究報告也層出不窮。據國際可持續投資聯盟統計,全球“社會責任主題”的投資策略資產管理規模大概為229億美元,與ESG概念相關的資金管理規模約為1080億美元。近幾年來,資產管理機構也越來越愿意用ESG概念來新設基金,投資人也愿意投資更多資產到類似投資理念的基金產品中去??墒?,現有ESG投資的評價標準體系大部分處于數據處理、打分體系階段,數據處理的過程與結果并沒有揭示企業金融風險,也沒有為企業提供融資幫助,與企業的市場價值沒有產生直接關聯。在金融市場上,我們常用的對標企業的指標有企業市值、企業市盈率、企業資產負債率等,這些指標都可以用來刻畫金融風險。不同ESG評級公司用的評級指標不同,從一般意義上無法判斷指標的有效性和評級的優劣,這為企業和金融機構應用ESG評價標準帶來困難。碳金融所需要的評價標準是能夠解釋企業金融風險,為企業提供融資轉型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