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周,金融市場面對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使投資者產生很多疑慮。比如商品價格升高導致的通脹危機、加息周期、地緣政治風險、制裁導致的系統性風險等。很多商業風險也影響著市場。比如Omicron新冠病毒先在香港肆虐,隨后在中國內地開始蔓延。再加上中國政府自去年七月開始推出一系列針對高科技公司及其他行業的監管舉措,中概股自美國退市等。這些問題產生迭加效應,讓金融市場非常敏感。
當面對如此多的恐懼和不確定性時,市場自然會向無風險模式傾斜(risk off)。值得一提的是,亞洲是偏好風險的國際資金才會投資的地區(risk on)。當市場對未來前景信心不足而避險情緒加重時,國際資金撤離會為市場帶來因流動性短缺造成的下跌。
其次,國際資金在亞洲是尋找增長股的,他們并不垂青本地的價值股。如果他們要買價值股,或許會在自己本國投資。因此,當資金撤退時,高估值的增長股就會首當其沖受到沽壓。尤其是過去幾年互聯網及大數據經濟帶動的一波高增長,估值已經脫離基本面的科技股,成為這一次市場震蕩的重災區。從這點出發,可以參考日本1990年代開始的大蕭條。如果一個地區的股市沒有了增長概念,也很難吸引國際資金入場。
您已閱讀18%(493字),剩余82%(218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