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熱度通常來得快去得快,一般三天,特例一周,快速接受、快速消費、快速表達、快速遺忘。1月28日至今,“豐縣八孩鐵鏈女”事件卻高熱不退,關注度不亞于北京冬奧會,這是互聯網的奇跡。2月17日,江蘇省委省政府決定成立調查組,對“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進行全面調查,徹底查明事實真相。第五個調查通報指日可待,回顧此事有六個警示。
一、“塔西陀陷阱”反復重演。權力信用與個人信用的邏輯一致,每一次、每一件都務必用心維護,一旦失信需要加倍的努力和成本才有望糾偏。豐縣、徐州此前各有兩個通報,疑點太多,自相矛盾。1月28日,豐縣委宣傳部第一次通報稱“不存在拐賣行為”是最大硬傷,嚴重失實;1月30日,豐縣聯合調查組第二次通報稱,“楊某俠流浪乞討時,被董某民的父親董某更收留”,“調查中也未發現有拐賣行為”;2月7日,徐州市委市政府聯合調查組第三次通報稱,“同村的桑某某將小花梅帶至江蘇治病”,“到達江蘇省東海縣后小花梅走失,當時未報警,也未告知小花梅家人”;2月10日,徐州市委市政府聯合調查組第四次通報稱,“認定楊某俠即是小花梅”。引起網民的普遍質疑,豐縣縣委縣政府公信力喪失后,徐州市委市政府提級調查再次喪失公信力,無論說什么話、做什么事都不被公眾信任。輿論壓力持續,江蘇省委省政府不得不再提一級調查。
二、傳統主流媒體嚴重缺位。最近20多天,網民和自媒體牢牢緊盯,不拋棄、不放棄,成為輿論監督和伸張正義的主力,成為事實上的“主流媒體”,終于有一回洗白了刷流量、營銷號的惡名。相反,擁有更高平臺、更好資源、更多人力的傳統主流媒體,幾無聲音,令人失望。2月17日下午,微信公眾號一篇文章《江蘇成立調查組后,你才發現我國居然這么多媒體》,將轉載新聞的主流媒體一一羅列,諷刺溢于言表,很快被“和諧”。筆者認識一批主流媒體的編輯和記者,見識廣、能力強的很多,似乎發不出像樣的文章,長久以往,似乎也寫不出像樣的文章。輿論失去監督功能,只剩下主旋律,這是危險的事,也是悲劇和損失。定位出現偏差,首先應強調人民性,成為人民的喉舌,人民滿意了,執政自然鞏固了。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視察中央電視臺,曾提議正面報道保留51%即可,破例為《焦點訪談》題詞:“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