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是美國總統拜登執政一周年。在白宮東廳的演講中,拜登為自己打分A+,并說他的表現“可能超出所有人的預期”,但民調不認可他的說法,昆尼皮亞克大學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其支持率僅為33%,其他民調也只略高于40%,比特朗普略強點。華盛頓正在傳兩年后的總統大選民主黨對決共和黨的,是前任國務卿希拉里,而非拜登。這說明人們不但對拜登未來三年的政治行情不太看好,甚至也不看好民主黨。
客觀而言,拜登上任一年的表現并不像民調顯示的那么不堪。一年前的就職演講中,拜登表示他最重要的任務是將一個被新冠病毒陰影和社會撕裂所籠罩的美國重新團結起來,雖然這個任務沒有實現,美國的種族和社會撕裂依舊,但他也確實把大量時間放在國內議程上,優先聚焦經濟衰退、疫情、種族歧視和氣候變化等問題。在執政周年的新聞發布會上,拜登用大篇幅回顧他一年來取得的成就,如為全美2.1億人完全接種新冠疫苗、增加600萬個新工作崗位、降低失業率和兒童貧困率、促成國會通過基建法案等。美國去年的失業率降至3.9%,創下50年新低,經濟增長可能高達6%多,股市創下歷史新高,這都可圈可點,尤其通過了一攬子基建法案,盡管打了一些折扣,可這是奧巴馬和特朗普兩位前任力圖想得到而未獲得的。
當然,無可否認,拜登施政在過去一年充滿挫折。先后出現的德爾塔和奧密克戎兩個變異毒株讓拜登結束疫情的目標落空,盡管經濟和日常生活正在接近恢復正常,但每天高達幾十、上百萬的感染人數和一二千人的死亡仍然提示疫情還很嚴峻;經濟雖表現亮麗,可寬松貨幣政策和供應鏈危機也導致通脹達到40年來最高,嚴重威脅一般家庭的生活,同時已造成股市大幅下挫,幾乎將去年一年的漲幅抹掉;種族歧視和貧富分化問題沒有好轉,特別是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增多;兩黨的爭斗和政治極化未能如拜登所愿趨于平緩,導致包括經濟、投票權、警察改革、移民議程等重大立法在國會受阻撓,拜登力推的《重建美好法案》甚至受困于民主黨內部個別議員的反對而未能出臺。這一切既有拜登政府的預見性和執行力的不足問題,也源于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結構困境,不管如何,其后果是加劇了美國內部的分裂和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