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競賽,早已拉開帷幕。“卡脖子技術”被廣為討論,“專精特新”的應對解決之道迅速升級為國家戰略,技術立國成為社會廣泛共識。
“卡脖子”表述非常形象,讓人有一種窒息感,很快就成了一種普遍性恐慌。客觀審視“卡脖子”所描述的產業挑戰,大體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產業垂直分工的關鍵技術被單一廠商控制,半導體制造核心設備光刻機就是如此,這種情況和大國角力也有關系;第二種是個別廠商掌握先進技術帶來明顯的比較優勢,進而在產業鏈的價值分配中獨占絕對利益,擁有“卡脖子”技術實際上是每一家科技企業的終極追求;第三種情況是企業用技術獲得產業鏈控制力,通過生態伙伴形成協同式利益獲取機制,這方面擅長顛覆式創新的科技公司比較多。綜合以上,從企業經營戰略的角度看,獲得“卡脖子技術”也是推動中國制造升級的一個多方位創新方向。
有意思的現象是,目前聽了太多“被卡脖子”的挑戰,卻對于中國企業如何實現“卡脖子技術”缺少系統性思考。本文我們力求通過剖析一家很有代表性的深圳公司——電子霧化技術領域隱形巨頭思摩爾,圍繞其成長歷程、技術創新和戰略變革的故事,深入探討這個頗具商業實戰意義的命題:中國“專精特新”企業如何才能獲得卡脖子技術?
您已閱讀8%(501字),剩余92%(596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