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周,硅谷曾經的明星企業(yè)Theranos創(chuàng)始人伊麗莎白?霍爾姆斯欺詐案件開庭審理,引得坊間熱議。曾經作為“女版喬布斯”的霍爾姆斯,以前也是炙手可熱的80后創(chuàng)業(yè)明星,她善于利用各種媒體營銷手段,講述自己的愿景和故事,不少大佬和知名基金,都因為投資入股之后進一步卷入,進而因為給Theranos站臺而名譽掃地。
如同此前的阿片類藥物濫用危機一般,這個案件也折射了美國醫(yī)療健康行業(yè)的一大悖論:一方面是監(jiān)管和信息披露都頗為嚴格的機制,它要求大健康領域傳播“戴著鐐銬舞蹈”,另一方面,廣大藥企因為科學技術的前沿性,依然享有著面對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等”特權,再加上營銷的狂轟濫炸,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向了正義的反面。
其實醫(yī)藥行業(yè)的傳播和科技行業(yè)一樣,是最為考驗傳播者功力的領域,特別是在針對不同類型的利益相關方,分層擬定傳播信息和差異化寫作溝通能力,非常關鍵。針對醫(yī)藥類專業(yè)媒體記者的pitch,必然是和大眾媒體的科普教育性信息,從寫作風格到表現手法,都是大相徑庭的。舉例來說,針對新冠肺炎的疫苗,從技術背景介紹到生產工藝解釋,從效果和副作用披露到FDA緊急審批流程的闡述,這兩年大型藥企都做了很多科普努力。我印象深刻的有強生廣受好評的《疫苗之路(The Road to a Vaccine)》的紀錄片,也有《紐約時報》周末版多媒體呈現的輝瑞B(yǎng)ioNTech疫苗生產制藥過程全解析等,這些內容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解釋了復雜的科學技術,并且由于可讀性很強,幫助了普通消費者打消疑慮,接受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