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兩國在直接投資領域發生了一系列沖突,兩國互有攻防。這已經不再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名義下的沖突,而是兩大經濟強國系統性的沖突與競爭折射。從特朗普執政開始,美國加大對中國在美跨國公司以及增量投資的審查,由于美國政府對中國政府的政治不信任導致沖突向中國跨國公司蔓延。美國政府的不信任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跨國公司的政治弱勢地位。
隨著中國融入全球化,中國本土成長起一批有實力的跨國公司,這些帶有中國式“政商關系”符號與文化的企業,通過投資融入到美國政治、商業、社會體系中,但日漸龐大的經濟實力并沒有帶來企業在美國社會政治地位的顯著提升。中國企業投資美國的主要目的是發展現有業務,提高盈利能力,加強全球資產配置、分散風險,學習先進技術,獲取管理專業知識等。由于制度距離和文化差異,中國企業家普遍缺乏政治參與熱情,對東道國“政治”有一定的回避心態。中國企業家在美參與政治不積極,“外來者劣勢”使中企沒有過多的資源和渠道介入美國復雜的政治。中國儒家文化的“內斂”使眾多企業家尤其尊重東道國主權,并與東道國政府僅維持業務層面的“政商關系”。 事實上,由于認知以及實力,中企不得不將有限的資源專注于市場開拓,實現在激烈競爭中生存。
美國政府認為中國企業會從事竊密、“工業間諜”等違反美國憲法和國家安全的活動,部分政治精英認為中國跨國公司是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的“特洛伊木馬”。《2021年在美中資企業年度商業調查報告》顯示,中國跨國公司在美國是一種普通的商業行為體,自負盈虧,承受疫情帶來的經營風險和市場的不確定;發展方向主要受中國母公司的影響,中國政府的干預和影響并不明顯。中企須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提升盈利能力,加強風險管理,保障運營穩定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