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馬上過去,目前尚未有權威機構發布中美雙向直接投資的統計數字。一般而言,這一統計會由榮鼎集團發布特定的分析圖,中國商務部會在2022年的第一季度公布相應的數據,并作部分解說。美國商務部或統計部門的數據公布時間則難以預料。比如,去年,美國統計機構在8月6日公布中國對美投資2020年數據。由于各機構所采取的統計標準不一樣,各類統計數值會存在較大差異,但統計的基本指向趨勢是接近的。
隨著中美在競爭中逐漸突出了政府權力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兩國政府紛紛介入到雙向直接投資事務中。對中國政府而言,需要為對美投資以及受到美國制裁的企業提供跨國社會資本渠道、法務、資金等方面的幫助,同時要控制美元的“非理性”流出,適時同美國進行反洗錢領域的合作。對美國政府而言,美國要保護本國在華投資企業的權益,保護知識產權,督促中國政府對美國企業實施“平等”的對待,對因中美博弈而受到波及的美國企業實施“救濟”。事實上,隨著中美博弈越發走深,跨國公司日益從幕后走向了臺前,成為反映中美關系的“晴雨表”。
經過近半世紀的投資,中國各行業頭部企業均已完成以直接投資的方式在美國這一海外市場的資產布置。大浪淘沙,不少企業因為政治風險已經撤離了美國市場或受到淘汰。典型的案例如中興、華為、中國電信等企業,不少企業因自身經營的失敗而從美國市場收縮,這方面的案例如海航,海航曾是中國對美地產業收購的明星,但在2016年年底因受到國家限制美元政策的影響以及自身的經營問題,在美的投資目前看基本是失敗的。而部分企業因在美國違反本土法律,受到美國司法部的監管和制裁。在FIRRMA通過后,中國對美投資面臨諸多的安全審查,FIRRMA也為中國企業赴美投資提供了一種可供進行風險自我評估的依據。由于法案越發明確,美國外資審查機構長期擁有的自由裁量權有了立法的限制。盡管面臨中美強競爭,但在投資領域,美國市場的優越性以及優勢要素,依然是吸引中國跨國公司赴美投資的重要動力。中國在美直接投資,不僅未因中美關系沖突而停滯,甚至一些涉技術類的投資也受到美國監管機構的審批,成功赴美上市。但是,總體看,中國赴美投資的企業,缺乏專業性引導,缺少赴美投資的孵化機構,缺少專業機構提供在業務對接、法務、稅務、跨境資金、盡職調查等方面的支持。不少年輕一批中國企業家已經認識到美國市場的重要性,但囿于渠道的限制,以及新冠疫情,無法前往美國進行投資,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不得不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