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歐盟理事會在關于《數字服務法》(DSA)草案修改意見中,提出禁止在線購物平臺和推薦算法中的“陰暗模式”:Dark Pattern。
Dark Pattern作為概念由Harry Brignull于2010年提出,指的是網站和應用通過設計誘使用戶做出原本不會做出的、不符合自身利益的、卻符合服務方利益的行為,比如購買行為或注冊新賬號等等。來自芝加哥大學的2019年研究報告《Shining a Light on Dark Patterns》中對Dark Patterns也進行了定義:用戶界面設計有意迷惑用戶,使得用戶很難表達自己的偏好,或者操控用戶做出某種特定的決定。該報告將Dark Patterns的操作模式分為七類:反復干擾、用“他人”施壓、設置障礙、隱藏費用或訂閱、界面干涉、強制登錄、緊俏假象。比如,額外的費用只在最后一步,即點擊購買之前才呈現;使用倒計時,制造斷貨假象;將商品被標上“最后一件”,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等等。該報告研究了用戶如何對不同的界面設計的不同反應,發現處心積慮優化過的設計讓用戶做出服務訂閱決定的可能性是常規設計的四倍。
Dark Patterns進入系統性審查,可以追溯到2018年挪威消費者委員會Forbrukarr?det的研究報告《Deceived by Design》。該研究探討了科技公司是如何通過Dark Patterns讓用戶放棄自己的隱私權的。報告中提到了“助推”理論,即在用戶的認知偏好上做文章,促使用戶做出特定的決定。而Dark Patterns用剝削性手段來運用這一理論。研究將Dark Patterns界定為:通過剝削性的助推蓄意誤導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