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中國對互聯網平臺企業強監管,抹去了幾家頭部企業數千億美元的市值。碰巧受影響的都是民企,教育平臺類企業幾乎全軍覆沒。同時,市場上對于“國進民退”的擔憂似乎有所增長。然而,認為中國民營經濟就此受到威脅的看法仍然言過其實。受到監管影響的企業只是中國4千萬家民企中極小的一部分,更廣泛的民營經濟并未受到波及。在疫情后,國企在投資和利潤的增長優于民營企業,但這是國企自身在經濟中的定位決定的,并沒有跡象顯示民營經濟因此倒退。
強監管拖垮了民營經濟嗎?
強監管對于民營經濟的影響是極為有限的,因為影響的主要是大型互聯網企業(教育類平臺企業除外)。根據全國工商聯經濟部9月份發布的《2021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其中只有11家互聯網企業,占500強企業總收入的不到7%。在民營500強企業中,資產超過1000億的就有98家,行業遍布制造、能源、地產、金融。有80%的企業的關鍵技術是自主研發的,20%的企業研發人員占比超過10%。這些數字表明,中國有大量具有獨立創新能力的大型民企。除此之外,還有數以千計的中小企業是很多細分市場的全球“隱形冠軍”,即占據多數的市場份額或技術領先,但并不為公眾所知。這些中小企業多遍布于物流、人工智能、以及消費者服務,在產量和技術上都已具有國際競爭力。
您已閱讀24%(545字),剩余76%(171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