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債券市場走勢頗為膠著,幾乎都是聞風(消息)而動,房地產的傳聞引領了幾次股債的波動,但隨后便迅速平息。而央行于上周晚間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將“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和“管好貨幣總閘門”的表述刪除,又令“政策拐點已現”的聲音甚囂塵上,引得債市再起漣漪。那么,“大水漫灌”和“閘門”表述究竟有何內涵,對政策預期有何啟示?我們試圖從歷史中尋找答案。
(一)“閘門”和“大水漫灌”表述的起源
“閘門”首次在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被提及是在2010年Q4,當時用的表述是“把好流動性總閘門”,之前從未用過閘門這個概念,而多用“加強流動性管理”進行表述。而這句話在政府層面首次被提出是在2010年12月10-12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原話是“把好流動性這個總閘門,把信貸資金更多投向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和中小企業”。隨后央行在各種會議(包括貨幣政策四季度例會)上頻頻引用“把好流動性總閘門”的表述,并在次年二月的2010年Q4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上首次提出。而對閘門的表述,歷史上也出現過幾次變化,一開始是“把好流動性總閘門”,2016年Q4-2017年Q3變成了“調節好貨幣閘門”,2017Q2-2018Q1變成“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2018Q2開始變成“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2020Q3、Q4微調成“把好貨幣供應總閘門”,2021Q1、Q2變成“管好貨幣總閘門”。
您已閱讀12%(591字),剩余88%(440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