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的氣候變化campaign中,無論是減排、減少使用化石燃料(Fossil Fuel,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天然資源)還是發明新能源等措施,其最終目標就是控制溫度上升。曾經的標準是將暖化目標定在不超過2攝氏度,此建議最初由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在1975年提出。聯合國在2010年宣布此為官方政策。2015年12月通過的《巴黎協定》提出更高的要求,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
不過本周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并未傳來好消息,實現這標志性的1.5攝氏度似乎仍然無期。各國承諾完成減排的時間表差強人意。主辦國首相約翰遜表示,遏制氣候變化的斗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持謹慎樂觀態度”。
現在世界的溫度比 19 世紀高 1.2 攝氏度,原因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50%。這是因為,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后,化石燃料一度被認為是改變與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重大發現,但現實證明,這些發現也許是個錯誤,因為其釋放出二氧化碳吸收太陽的熱量后,導致地球溫度升高。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COP26大會發言中警告的:“人類正在自掘墳墓”并非危言聳聽。
您已閱讀16%(537字),剩余84%(277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