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老師的兒子度過了沒有被“雞娃”的童年,成了理發師二代小“托尼”。三十而立的小“托尼”到底意難平,去大學申請了心理學專業,實現了人生逆襲。這是我在《德國人為什么不“雞娃”》一文中打的比方,說的是德國教育道路條條通羅馬。
那么,換一種思路,讓時光穿梭回二十年前。那個小學四年畢業的理發師的兒子,站在學業道路的第一個重要十字路口,他能展望未來去大學學心理學嗎?最大的概率是,當時的他、他的理發師父親、打清潔零工的母親, 以及他的老師都沒有想到除理發師之外的另一種可能。認知和偏見限制了想象:父母的認知,老師的偏見。
這就是德國關于教育公平的焦點問題之一:家庭背景是如何影響教育道路的。在德國語境里,教育公平指的是,無論出身、階層和性別等,每個人應該在教育和職業上有同等的機會,即機會均等,從而實現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這就是德國的教育理想。
您已閱讀14%(367字),剩余86%(232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