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人士熱愛投資。部分原因是在視覺上有感染力:安全帽和建筑施工項目是描繪他們如何重建國家的絕佳比喻;新的科學園區顯示出未來的可能性;橋梁和火車展現出他們如何重新聯結那些住在偏僻地方的人們。但對投資的推崇是我們許多人掉入的陷阱:我們將其視為一種好的支出方式,而消費——像是家中不那么受寵的老大——則是不可持續、沒有產出的。這種清教徒式的看法是錯誤的。一輪潛在的由消費者驅動的疫后復蘇根本不值得我們煩惱。
經濟學家將支出粗略分為兩大類:投資和消費。在這一語境下,投資指的不是購買金融資產,而是生產真正的資產——從建設辦公樓和石油鉆井平臺到為手機應用設計新的用戶交互界面。這些都是生產中要用到的商品和服務,所以有的觀點認為,擁有越多這些東西,國家就會越富有。消費是投資以外的、從食品到家具等其他所有支出。消費的目的,除了獲得生活必需品,就是讓我們此時此刻的生活更美好。
問題在于,盡管它帶來了許多享受,但過度消費意味著社會在“吃玉米種子”——這句諺語的意思是沒有為維持將來的生活水平而保留資源。作為讓經濟走出衰退的方式,相比于發放刺激支票——這些錢可能會被花在無關緊要的東西上——基礎設施支出或意在促進投資的稅收減免更容易讓人接受。
您已閱讀35%(511字),剩余65%(95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