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參觀了古羅馬在英國留下的(目前挖掘出來的)最大的建筑遺址Fishbourne Roman Palace(菲什伯恩羅馬王宮)。古羅馬帝國在公元1-3世紀曾入侵并統治過部分大不列顛島,將其納入帝國的行省范圍。這座羅馬王宮的主人至今無法確認,應該是當時統治該行省的羅馬高級人物。這座王宮在羅馬軍隊撤出大不列顛島后被后人遺忘,掩埋于黃土約1500年,直到19世紀初才再見天日。雖然王宮整體建筑已蕩然無存,但每間房地面的馬賽克仍清晰可見,部分房間甚至基本完整,顯示了2000年前羅馬人設計與制造馬賽克造型的高超技藝。
這讓我想起曾參觀過的英國古羅馬遺跡,如巴斯的古羅馬浴場和倫敦的古羅馬城墻與斗獸場,這些都是18世紀英國考古學開始興盛后挖掘出來的遺址。而倫敦城之所以令世人難忘,其霸氣的建筑與挺拔的人像雕塑揚名天下,某種程度上而言,就是因為倫敦在18世紀學習并部分復制了古羅馬。我很好奇:在羅馬文化送上門的公元初年,為何英國沒有學習該文化?而要到1500年后的18世紀,主動跑到羅馬去學習這段舊文化?
為何這送上門的羅馬文化,英國沒有傳承下去?
您已閱讀16%(468字),剩余84%(243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