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7月15日美國總統(tǒng)拜登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華盛頓舉行會晤后,7月22日,美國宣布與德國就“北溪2號”爭端達成協(xié)議。應(yīng)該說,美德分歧的彌合在意料之中,對于即將卸任的默克爾來說,這也是她總理任期末期獲得的重要政績之一。
即將在今年內(nèi)建成的“北溪2號”穿越波羅的海,可以將俄羅斯的天然氣直接輸送到德國,建成之后將能使俄羅斯對德國的天然氣出口增加一倍。這對目前每年收取俄羅斯輸歐天然氣過境費的烏克蘭無疑是一個巨大沖擊,預(yù)計烏克蘭每年將損失30億美元的天然氣過境費。“北溪2號”也將使俄羅斯在未來的對歐政治博弈中獲得更多籌碼,此即歐洲一些國家擔心的俄羅斯將能源出口“武器化”。因此烏克蘭強烈反對“北溪2號”,這一立場也得到了波蘭等東歐國家的支持。在這些歷史上素有畏俄心理的國家看來,“北溪2號”是對東歐各國安全的威脅,而不是俄羅斯口中的純粹的商業(yè)項目。
然而,盡管德國向烏克蘭做出了諸多承諾和援助,包括在俄羅斯危及東歐國家安全時制裁俄羅斯、設(shè)立一項規(guī)模10億美元的基金推動烏克蘭向清潔能源轉(zhuǎn)型、幫助烏克蘭與俄羅斯談判延長天然氣過境協(xié)議等,但美德協(xié)議的達成對烏克蘭等東歐國家而言依然意味著一場外交挫敗,對德國則是外交勝利,因為這相當于美國承認了“北溪2號”的合法性。盡管拜登政府口頭上的官方立場仍是反對“北溪2號”,但這充其量只是拜登要保持美國外交政策面子上的延續(xù)性,以及應(yīng)對一些共和黨議員在這個問題上施加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