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中美貨幣政策近期出人意料地呈現出短期背離:一方面,美聯儲在6月議息會議中上調超額準備金利率和隔夜回購利率,并給出從Taper到加息的前瞻指引,緊縮傾向超預期;另一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于2021年7月1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選擇全面降準而非定向降準,寬松微調超預期。
短期背離并不意味著政策基調的背道而馳,從全球宏觀經濟運行的底層邏輯看,中美貨幣政策“貌離神合”,根本上是對同一根源性全球新供給沖擊的不同應對。新供給沖擊對全球經濟造成“滯脹”的統一影響,而這種影響對不同國家而言意味著重心不同的結構性壓力,中國的壓力短期集中于增長側,而美國的壓力短期集中于通脹側,這自然帶來了中美貨幣當局在相機抉擇上的短期背離。
中美貨幣政策的“貌離神合”既印證了新供給沖擊的關鍵作用,也意味著全球經濟金融運行的背景正更趨復雜,在噪音中甄別主音,需要從一個更廣域的全局視角把握全球政策選擇的核心邏輯和國際金融市場的應激反應。
您已閱讀13%(425字),剩余87%(294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