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90年代,當一個行人行走在北京中關村的街頭,有兩面醒目的廣告一定會讓她內心感到無比震撼。一面是“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的聯想,另一面則是“北大方正,現代畢昇”的方正。最初由北大校資投資創辦的北大方正曾是中國最大校企,其技術奠基人是“漢字信息處理和激光照排”系統的發明人王選院士,從報紙遠程排版技術,彩色桌面出版系統,新聞采編流程計算機管理系統等業務起家,到2009年左右最輝煌時期,方正經營業務橫跨IT、醫療醫藥、房地產、金融、大宗商品貿易等領域,旗下擁有包括方正科技、北大資源、方正控股、中國高科、北大醫藥、方正證券六家上市公司在內的400多家公司,總資產規模一度高達3606億元。
2021年6月,方正集團及其四家子公司“資產出售式”合并重整方案獲表決通過。方正的破產重組使以提供一流商學教育享譽全球的北大商學教授一度蒙羞,也使早年在北大接受系統商科教育的我感到面上無光。然而,據我有限的了解,當時不止一位北大的商學教授主張方正與“主營業務”為教育的北京大學“徹底脫鉤”。但當時誰又敢冒著“國有資產流失”的“大不諱”拍板決策,而且當時又有多少人會相信以公有企業身份和名校聲譽背書的北大方正居然有一天凈資產會成為負的呢?據破產重整清產核資審計報告,截至審計基準日2020年1月31日,方正集團五家重整主體的資產總額622億元,而債務總額高達1469億元,凈資產為-847億元。方正破產重組由此也成為近年來最大的破產重整案件之一。
那么,商學院可以從一度為最大校企,如今卻陷入破產重組困境的北大方正公司治理構架的演變歷程中學到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