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機會當面向博雅的創始人夏博新(Harold Burson)先生請教過中國公司國際化過程中碰到的傳播問題,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日韓企業開始國際化時,進入美國市場引起的各種非議和坎坷。在專業領域工作時間足夠綿長而輝煌的夏博新先生說,其實歐洲企業當年進入美國市場,或者美國公司進入歐洲市場時,都碰到過差不多的情景:美國公司回到大部分創始人的祖先來源地的歐洲各國經營,經常會被戲謔成沒有文化底蘊、沒有品味的“自以為了不起的蓋茨比”,而歐洲奢侈品公司到了美國,經常也會被“譽為”不接地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今天就來全面分析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韓企業的境遇,以及他們是如何逆風而上、突破重圍、塑造品牌的。
首先,從政治體制和國際地緣政治關系來說,日韓兩國是美國的盟軍,但要因此下結論說日本的對美直接投資不會遭遇政治風向的險惡以及輿情的負面影響,那就太過草率了。
您已閱讀14%(378字),剩余86%(229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