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一方面通過《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限制美國科技對中國的溢出效應,另一方面,又通過《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加強政府在研發方面的投入(2500億美元)。太陽底下無新事,中美之間新一輪科技競爭的大幕已經拉開。
二戰后,美國引領世界的本源是科技引領。二戰與冷戰期間的軍事技術研發,以及70年代以來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都是重要解釋。然而,從60年代中期開始,聯邦政府對研發投入顯得漫不經心,基礎研究經費大幅壓縮。雖然企業填補了空缺,但二者在“基礎性”和“外部性”上有本質區別。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在漸漸失去了在多項科技與產業中的壟斷性地位,制造業逐步衰落,貧富分化加劇都與此有關。
軍事領先是底線。贏得戰爭曾經是推動聯邦政府加大科研投入的目的。二戰中,美國直到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后才參戰,固然有國內的政治阻力,但在早期,美國的軍事技術與德國相比確實難言有多大優勢,甚至可以說處于落后狀態。海軍雖強,但規模太小,魚雷在深度控制和探測系統方面存在缺陷,命中目標常不能爆炸,難以匹敵德國潛艇;空軍裝備落后;陸軍缺少步槍,訓練時甚至用掃帚充數;1939年全年,美國僅僅造出6輛中型坦克(格魯伯和約翰遜,《美國創新簡史》)。
您已閱讀9%(520字),剩余91%(499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