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四年一度的德國聯邦議院選舉將在今年9月進行。聯盟黨(Union)、社民黨(SPD)和綠黨(Grüne)都已推出各自的總理候選人。默克爾執政16年之后的德國,會是什么樣的景象?為此FT中文網推出“德國2021大選”系列文章,本文為該系列文章中的第三篇。
二戰以來,德國的政治格局基本上由中間偏右的聯盟黨(Union,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組成)和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SPD,以下簡稱“社民黨”)平分秋色,二者要么輪流執政,要么聯合組閣。上世紀70年代的聯邦議院選舉中,聯盟黨和社民黨得票率合計一度超過90%。
兩黨中更多處于追趕和挑戰位置的社民黨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二戰后的它經歷了從代表某一階層的工人政黨,向大眾型政黨,從而成為執政政黨的轉型。上世紀50年代末,社民黨以哥德斯堡綱領,告別了馬克思主義,擁抱市場經濟,撒網灑向年輕的、支持改革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群體。社民黨自此開啟了它開掛的大黨時代。當時的趨勢是社民黨一路崛起,選民一路向左。除了傳統選民工人,白領、公務員和自由職業者逐漸將票投給了社民黨。在聯邦德國,社民黨于1966年第一次和聯盟黨組成執政聯盟,參與執政。1969年,社民黨和自由民主黨(FDP)組閣,并誕生了社民黨首位總理勃蘭特(Willy Brandt)。
您已閱讀19%(542字),剩余81%(232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