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里,通過SPAC合并借殼上市的公司越來越多。僅在2020年,美國股市就有237個SPAC IPO,共募得資金約800億美元,占到當年美國IPO市場總募集規模的45%。毫不夸張的說,通過SPAC上市不再是一個小眾的募資途徑,而是漸漸成為了主流。很自然的,基于這種相對來說比較新的上市方式,也產生了很多問題:究竟什么是SPAC?和傳統IPO相比,SPAC有哪些優劣勢?作為投資者,我們該不該買SPAC新股?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和大家分析一下這些問題。
讓我們先從SPAC的定義說起。SPAC是英語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的縮寫,意為“特殊目的收購公司”。這里所謂的特殊目的,其實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和一家非上市公司合并,幫助目標公司借殼上市。嚴格來講,這里的Acquisition應該改為Merge,因為借殼上市一般是通過合并,而非收購實現。
一般來說,一個典型的SPAC是這么運作的。首先需要有一個SPAC贊助人,牽頭設立一個SPAC上市公司。典型的贊助人可以是一個私募股權基金經理,或者福布斯500強企業的前高管,但并不僅限于這些人群。SPAC的生命周期為2年,由贊助人管理,并向原始股東募資。一般來說,原始股東絕大部分都是機構投資者。這里的贊助人和原始股東,有點類似于私募股權基金里的GP和LP。SPAC成立之后,會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一般來說其股價會在股東的出資額,即每股10美元左右交易。贊助人在收到原始股東繳納的投資金后,會買入國債,以獲得一些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