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大宗商品價格非常強勁。銅價創出2011年以來新高,而油價也回到了去年疫情爆發前的水平。和去年3月的低點相比,彭博大宗商品現貨指數反彈接近70%,創出2013年以來的新高。在此背景下,關于新一輪大宗商品超級周期的討論也甚囂塵上。關于這個問題,麥格理的宏觀和商品團隊在近期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核心觀點是,今年的宏觀背景的確有利于大宗商品,但不太可能出現持續多年的超級周期。
近期的商品價格上漲有著多重原因,包括寬松的流動性和通脹預期的上升等。但背后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經濟的復蘇。去年上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全球GDP下跌10%。而在去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又反彈了10%。到了今年一季度,全球GDP就將超過疫情之前的水平。今年全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仍會保持強勁增長,像美國的GDP增速可能超過5%,中國可能超過8%。但是否會出現大宗商品超級周期,關鍵在于全球經濟狀況是否能在未來數年內維持高增長。
經濟增長是大宗商品的需求面,它和大宗商品價格的關系,有點像貨幣和通脹的關系。米爾頓?弗里德曼曾說過:“通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種貨幣現象”(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當然,這句話并不是那么準確。短期的通脹受供給面的影響很大,比如豬肉價格的波動就能推高通脹。而貨幣供應加速也不一定會抬高通脹,過去十年就是現成的例子。但是,如果高通脹可以持續很久,幾乎肯定是被貨幣推動的。
您已閱讀34%(632字),剩余66%(122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