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自從1949年,信息論先驅Warren Weaver發表翻譯備忘錄、提出機器翻譯的可能性以來,機器翻譯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迭代,如今已經進入了一個可以運用“神經網絡”和加入了“深度學習技術”的AI翻譯時代。今年還有政協委員在兩會上提出建議,取消英語主科地位,他提出這個建議的基礎之一正是翻譯機技術的成熟。人們不禁思考,在依靠AI翻譯就可以無障礙交流的世界,學習外語還會那么有用嗎?
人工智能是最近幾十年來科技研究的熱門領域。Stanford Question Answering Dataset 2.0 (SQuAD 2.0)是斯坦福大學發起的一個衡量機器閱讀理解能力的測試,被認為是AI業內的頂級水平測試之一。SQuAD 2.0閱讀理解模型的評估標準包括兩個,即精確匹配(Exact Match)和模糊匹配(F1-score)。根據其網站最新數據,全球有25個科研團隊的AI產品,在這兩個評價指標上都超過了人類平均水平。微軟亞洲研究院和雷得蒙研究院研發的機器翻譯系統,也于2017年在新聞報道的翻譯上達到人類水平,成為機器翻譯取得突破的里程碑。此外,AI翻譯的技術應用廣泛,文本翻譯之外,語音翻譯、圖像翻譯等都常常被人們使用在實際生活場景中。雖然在翻譯的“信、達、雅”方面,AI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未來的趨勢仍然是,機器漸漸變得和人類一樣,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有了如此強大的工具,費時費力學習外語還有必要嗎?今年還有政協委員在兩會上提出建議,“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等外語課程不再設為與語文和數學同等的主課,增加素質教育課程占比;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加非官方的各種外語考試”。與此相反的是,中國各地以“外國語學校”命名的中學數十年來一直都十分熱門,北上廣等各大城市的家長在推動孩子學習外語方面總是熱情高漲。孩子們和家長們的直覺與選擇難道錯了嗎?大家投入的精力和時間難道沒有價值了嗎?
從本質目的審視AI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