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蘋果、特斯拉為代表的美股抱團“核心資產”集體下挫,引發市場對美國科技股繁榮見頂的擔憂。觀察比對美股歷史上的趨勢演進及抱團行為,或將對理性客觀地識別長勢有所裨益。
所謂時勢造英雄,除了宏觀擇“時”外,市場參與者作為造“勢”的群體,其行為與偏好也將直接影響資產價格的波動,甚至主導核心資產的變遷。在美股70年的“去散戶化”進程中,散戶持股比例從90%下降至40%,其份額讓位于專業機構投資者,股市風格逐步由交易型轉向配置型。上世紀70年代,乘美國經濟復蘇之勢,崛起的養老金與險資等長線資金抱團藍籌消費股,演繹出“漂亮50”的結構性行情,其市盈率中位數在1972年接近40,同期標普500指數市盈率僅為18.9。而此后“漂亮50”的崩塌卻警示我們,時勢缺一不可,估值終將回歸價值,沒有業績持續兌現的估值泡沫終將被高利率刺破。
以史為鑒,當前美股機構抱團投資行為仍是常態,區別在于高頻量化、指數投資及對沖策略盛行,使得業績穩定的藍籌股逐漸失去吸引力,而市值大、市場熱度高的科技股轉而成為機構投資者新寵。自2017年起,以FAANG為代表的美國科技股,呈現出與“漂亮50”類似的高增長、高回報特征,但相對而言當前科技股的估值尚屬合理,其市盈率中位數與標普500接近。新冠疫情以來數字經濟加速進化,科技股業績與估值鴻溝也并未明顯加劇。而其他可能影響抱團股后續走勢的因素中,市場所擔心的美股“再散戶化”尚未出現,以機構主導的美股特征短期不會改變。
您已閱讀16%(618字),剩余84%(328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