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坎特伯雷大主教賈斯廷?韋爾比(Justin Welby)警告稱,未來,全球銀行將支配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富有、房價不斷躥升的倫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而在此工作的是每天從其他地方通勤而來的“被剝奪權利的人”。后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爆發了。如今,倫敦金融城幾乎成了鬼城,這里的銀行家和律師都在家或閣樓中辦公。為了吸引他們最終回到這里——至少待一段時間——“平方英里”(Square Mile,倫敦金融城的別稱——譯者注)變戲法似的拿出一套有活力、多元化的未來愿景:軟件設計師、藝術家與衍生品交易員在步行街擦肩而過。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許多利益相關方共同努力。但這也將增強倫敦金融城對其最大挑戰——英國退歐(Brexit)——的防御能力。
倫敦金融城能保留多少其在金融服務業的顯赫地位,部分取決于英國政府與歐盟的貿易談判。但倫敦金融城公司(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它與顧問們擬定了倫敦2025愿景——正確地強調有必要創造合適的監管及物理環境,以留住已有的企業和人員,并吸引新來者。
也許還有余地來協調倫敦金融城碎片化的監管,以精簡要求,營造“有競爭力和創新的”商業氣氛。這不應意味著過分寬松的監管,那會削弱倫敦的優良管治名聲。對于一些構想——例如允許發行某種雙重股權結構股票,以鼓勵科技初創企業在倫敦上市,而不是跑去其他地方——需要謹慎。但創造性思維肯定是需要的。
您已閱讀47%(632字),剩余53%(72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