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享受胳膊上被扎一針的感覺。如果注射疫苗能夠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那么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是值得忍受的疼痛——但絕非所有人都這樣想。上周末,數萬名反對封鎖政策的抗議者聚集在柏林,其中一些人表達了對政府可能強迫他們接種疫苗的不滿。這種情況絕非德國獨有。在意大利,更大規模的反疫苗運動得到了廣泛支持。去年,該國兩個主要反建制政黨都發起了反對給兒童強制性接種常規疫苗的運動。在美國,五分之一的人稱他們永遠不會接種新冠病毒疫苗;還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不確定。最近一項針對英國居民的在線調查顯示,如果政府“明天就能提供”疫苗,四分之一的人將拒絕接種。
只有俄羅斯已承諾在2020年底之前——10月——啟動大規模接種計劃,無論到時是否有一種候選疫苗經過恰當的試驗。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數據顯示,全球正在研發的疫苗有165種,而其中任何一款疫苗要獲得美國和歐洲醫療主管部門的審批都將需要數月時間。不過,白宮新冠病毒應對工作組首席顧問安東尼?福奇(Anthony Fauci)對疫苗在今年年底前上市持“謹慎樂觀”態度。
疫苗研發進展神速本身并不令人擔憂;事實上,鑒于此次疫情造成的經濟和社會代價,我們應該為之歡呼。然而,政府在疾病防治方面曾經出現過把速度看得比效力還重要的情形。1976年曾進行大規模豬流感疫苗接種,其中一些接種者患上了一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吉蘭-巴雷綜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盡管這種豬流感病毒后來被證明沒有最初認為的那么致命。上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的兩次預防小兒麻痹癥的嘗試也產生過嚴重的副作用。雖然許多“反疫苗人士”更多是從陰謀論出發,而非拿事實說話,但鑒于過去出現的失策,一些人的擔憂也是合理的。這次必須抵制走捷徑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