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對南海立場的轉變、中美互相關閉領館事件,讓兩國間的沖突敵意不斷加劇。繼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司法部部長巴爾之后,7月23日,國務卿蓬佩奧又在加州發表了第四場對華政策演說,將敵對的政治表達推向高潮。他宣稱1972年前總統尼克松以“引導改變”開啟對華“接觸戰略”的失敗;認為“美國不能再忽視兩國之間政治與意識形態的根本不同”。他還借尼克松“如果中國不改變,這個世界就不會安全”的觀點,來揭示美中關系對抗的歷史性本質。蓬佩奧這份演講,已被外界直接解讀為“臨戰宣言”!
回顧過去兩年,中美關系急轉直下。自貿易戰開打,美國政壇、金融界與知識界就已在經貿議題之外,表現出明確的意識形態焦慮。2019年副總統彭斯在兩次對華政策演說中,表達出對中國貿易與市場開放上的失望,被外界解讀出一種冷戰味道。同年的冬季瑞士達沃斯論壇上,美國金融家喬治?索羅斯以《中國是開放社會最危險的對手》為題發表演講。這些涉及政經兩界并具代表性的言論,顯露出中美間已在多領域形成不可調和之勢。對此,筆者曾在FT中文網上發表《中美關系轉向,中國何以自決?》一文,表達對中美走向冷戰的憂慮。而今年一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終于使雙方沖突直線上升,令冷戰成為正在發生的現實。
中美關系走向破裂的必然性
您已閱讀10%(547字),剩余90%(500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