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早在緊急停車之前,傳動裝置就已經失靈,密封圈也已燒壞。如今,德國注重保持“一致意見”(consensual)的商業模式出現了多重機械故障。支撐德國科技門面的支付集團Wirecard因欺詐而“內爆”。拜耳(Bayer)正在為一系列和解協議賠付高達110億美元,而相關指控主要是由一宗對美國公司的災難性收購引發的。德國人曾經引以為傲的企業集團——西門子(Siemens)、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正在收縮。特斯拉(Tesla)前景越光明,大眾(Volkswagen)的“使用壽命”就越短。
憂心忡忡的工程師們緊緊盯著引擎蓋下面。哪里出了問題?德國一直是歐洲戰后的經濟引擎。技術官僚主義與協作精神使德國企業與工人、貸款機構和政府建立了密切聯系。相比之下,美國的模式似乎是無政府主義——爭強好勝的老板和創業者們手握大量股本,并且總想找茬。但新冠疫情加劇了側重制造業的德國面臨的挑戰,給以科技為導向的美國帶來更多機遇。
德國,我們能談談嗎?“當然。我正在開車,但我是德國人,所以沒什么大礙,”一位經濟學家通過免提開玩笑地說,“我認為Wirecard與其他這些例子之間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在他看來,當德國企業采用美國模式時才真正會出現最嚴重的問題。與大多數德國企業一樣,Wirecard的董事會結構采用“雙層制”。但它的監事會中似乎都是公司中的“應聲筒”,而非治理規則所要求的警覺的員工。何況領導這家公司的還是一位獨斷專行的企業家。
您已閱讀29%(629字),剩余71%(153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