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18個月里,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過有吹哨人揭發歐洲曾經最具價值的金融科技集團Wirecard存在會計欺詐。上周四,這家德國支付服務商披露,審計機構無法追查到本應在兩家亞洲銀行托管賬戶中的19億歐元,自那以來,該公司股價已暴跌80%。周一,Wirecard承認這筆資金可能“不存在”。如今看來,這顯然是近年來歐洲最大的企業欺詐案之一。
從一開始,德國當局的本能不是調查有違法嫌疑者,而是調查舉報者,以及因懷疑Wirecard業務模式而做空其股票的投資者。英國《金融時報》記者不僅要面對來自Wirecard的虛假信息,還面臨德國金融監管機構和檢察機關的調查甚至刑事指控。
在復雜的全球經濟中,沒有一個國家能杜絕欺詐。然而,在Wirecard奮力求生之時,德國企業界和政治當局也該反思一番:這起案件是怎么發生的?為什么在一年半的時間里監管機構和刑事當局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您已閱讀30%(383字),剩余70%(906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