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稱為國內“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杭州郭兵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有限公司一案開庭。郭兵是野生動物世界的年卡會員,2019年10月,他收到短信通知:“園區(qū)年卡系統(tǒng)已升級為人臉識別入園,原指紋識別已取消,即日起,未注冊人臉識別的用戶將無法正常入園。”郭兵認為,面部信息系個人敏感信息,野生動物世界單方面違法修改服務條款,要求退還年卡費用。在協商無果后,郭兵一紙訴狀將野生動物世界訴至法院。事實上,這絕非孤例。從北京地鐵刷臉安檢到監(jiān)測記錄學生課堂動態(tài),在過去一年人臉識別頻頻引發(fā)爭議。而在民意滔滔的另一端是人臉識別的迅猛發(fā)展。從2015年到2019年,人臉識別、視頻監(jiān)控的專利申請數量從1000件飆升到3000件,其中四分之三在中國。MarketsandMarkets咨詢公司研究預計,到2024年,全球面部識別市場規(guī)模達70億美元。產業(yè)、技術和輿論的背離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人臉識別的正當性邊界何在?
當我們談論人臉識別,究竟在擔心什么?
人臉并不是每個人秘而不宣的隱私,事實上,我們的容貌在社會關系和人格發(fā)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正因如此,在中國,蒙面往往和不可信任、危險人物等負面印象密切相關,而德國、意大利、法國、紐約、香港特區(qū)相繼出臺在公共場所或公眾集會中禁止蒙面的法律,也彰顯出公共空間中人臉的公共性。既然如此,我們?yōu)楹螘θ四樧R別憂心忡忡呢?
您已閱讀16%(577字),剩余84%(297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