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以來,債市收益率整體上行20bp有余,主要關注點在國債、地方債供給增加對市場的影響方面。有趣的是,同樣是五一前后,關于財政赤字是否應該貨幣化的觀點再次被拋出,引發(fā)政策人士、學界、市場的熱烈討論。總體來看,政府部門間對此觀點有分歧,學界對赤字貨幣化的反對聲音最大,而市場觀點兼而有之、相對溫和。以下是筆者作為一個市場人士,對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個人見解。
財政赤字貨幣化的目的
財政赤字為什么要貨幣化,本質上肯定是為了財政的可持續(xù)性。全球疫情危機之下,財政收入本來就是減少的,但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本質是“以人為本”,所以中央政府才會先后提出“六穩(wěn)”和“六保”的戰(zhàn)略部署,但要落實這些部署,處處都要花錢,所以逆周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是不可避免的。08年金融危機之后的逆周期擴張舉措,已經被時間證明是有很大后遺癥的,所以本次財政發(fā)力的點著重強調的是民生,而不是強拉經濟的增長。如此一來,為保障民生而增發(fā)的債券(國債、特別國債、地方專項債),未來的還款來源就出現了問題。
您已閱讀15%(430字),剩余85%(250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xù)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