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教員、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亞洲區前主席,著有《失衡》(Unbalanced)一書
上世紀70年代初,當時我還是個小伙子,我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的同事們分析了成本推動通脹,也就是供給通脹。之前全球經濟增長引發大宗商品價格飆升,1973年阿以“贖罪日戰爭”(Yom Kippur war)后油價上漲3倍,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勢頭。在勞動力市場已然吃緊、生產率走弱、美國監管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很快就出現了工資-物價螺旋式上升。接著是伴隨兩位數通脹和緩慢增長的10年滯脹。金融市場表現糟糕透頂。
當然,這種情況永遠不能再發生了,對吧?央行官員堅稱,通脹預期已得到控制。如今的情況跟上世紀70年代初的恐怖情形也是相反的。油價出現暴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也暴跌,飆升的失業率扼殺了任何工資上漲的機會。與此同時,需求仍處于壓力之下,因為保持社交距離的要求使得消費者無法外出購物、就餐、旅行或進行其他休閑活動。
您已閱讀26%(434字),剩余74%(125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