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兩條消息引起了大家的熱議。一條是日本政府將專門拿出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資金,用于資助日本制造商將生產線撤出中國,以實現生產基地的多元化。在2435億日元當中,有2200億日元將用于資助日本企業將生產線遷回日本本土,235億日元將用于資助日本公司將工廠轉移至其他國。另一條是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洛德提議:“對于美國企業從中國遷回美國的所有支出,美國政府應同意給予百分之百的稅前列支”。許多中國自媒體開始炒作這條新聞,甚至打出了“白宮官員提議美國公司全部撤離中國”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
對于這些新聞,只有分清政治口號和商業邏輯之間的差異,才能幫助我們正確判斷形勢,抓住事物本質。政治口號通常代表政治家的愿望和導向,但跟商業的現實利益往往有很大距離,從而難以落實。在西方多元社會,政府對商業行為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商業背后的利益考量才是決定企業行為的根本。
根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進駐中國的日資企業增至2005年的2.2倍,達到7.6萬家,其中大多數企業都在中國開設工廠,比如眾多知名的日本車企和日本半導體電子企業。假如有一萬家日企要搬回日本,根據日本政府給出的資助資金數量,平均每家能夠獲得22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43萬元。這樣的金額對于跨國搬家顯然只是杯水車薪,恐怕用于職工的遣散費都不夠。
您已閱讀27%(567字),剩余73%(151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