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回到上海的十四天居家隔離,給我了額外的思考空間。在這14天中,看著新冠疫情在北美、歐洲和亞洲迅速蔓延,學校關閉,工廠停工,不僅人們的生活起居受到了重大影響,企業的經濟活動更是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復工率已達到60-80%,但疫情平穩后的復蘇將是緩慢和漫長的,這不僅僅取決于國內的形勢,也取決于歐美終端市場的情況以及供應鏈的狀況。新冠疫情對各行各業都影響巨大,除了航空,酒店,旅游,餐飲,零售行業受到重創之外,汽車,家電,機械設備等行業同樣遭受了大幅下滑。隨著疫情在歐美爆發,進出口也受到重大影響,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疊加春節因素,今年1—2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大幅下降15.9%。。
那么,對于身處全球化經濟活動中的中國企業,我們應該如何直面和應對呢?我認為,這次全球范圍的大疫情將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的區域化,產業鏈結構的重組,也必將給中國企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穿越逆全球化的迷思,是每個立志“走出去”的企業必須要思考的內容。
您已閱讀15%(452字),剩余85%(260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