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示世界末日的沖突、權力政治、戲法、新媒體的嚴重危險、惡龍和假新聞。德國駐英國大使及夫人最近主持的“柏林人沙龍”(Berliner Salon)并不缺乏想象力或雄心。坐在俯瞰倫敦貝爾格雷夫廣場(Belgrave Square)的典雅會客廳的臺上,作家丹尼爾?克爾曼(Daniel Kehlmann)——其最新小說《小丑提爾》(Tyll)以三十年戰爭(Thirty Years’ War,1618年至1648年,是由日耳曼民族神圣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場大規模戰爭——譯者注)為時代背景——與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進行對話。環視200多名聽眾(其中不乏倫敦文化和知識界的名人),麥克尤恩揣測道,英國在柏林的大使館是否也會舉行類似的活動。
這一高水平文化外交行動的時機很好。有人說,席卷17世紀歐洲的動蕩與現在的時局有相似之處。此次活動發生在英國退歐后第一周的伊始。隨著英國切斷與歐盟(EU)的聯系,人們的焦點轉向發展或重新發現英吉利海峽兩岸的新關系。
“柏林人沙龍”屬于一系列活動的一部分,這些活動從不同角度指向了嘗試譜寫英德關系新篇章的努力——從歷史上看,兩國之間的關系并不總是融洽的。就在同一周,英德兩國議會的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湯姆?圖根達特(Tom Tugendhat)和諾貝特?羅特根(Norbert R?ttgen)呼吁簽署一項雙邊“友好條約”。它將涵蓋文化、教育和外交事務,依托“共同價值觀”和一個務實的認識,即英國退歐(兩人都反對)現在是一個需要應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