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Facebook旗下的加密數字貨幣Libra誕生,加速了全球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發展進程。自Libra之后國際金融組織對加密數字貨幣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轉變。2019年7月國際清算銀行(BIS)總裁阿古斯丁?卡斯滕斯(Agustin Carstens)首次表示“支持各國央行加速發行央行數字貨幣”,并于11月任命國際清算銀行創新中心負責人主持BIS數字貨幣研發工作。
IMF前總裁拉加德在任時也明確表示IMF將根據特別提款權(SDR)機制推出一個類似比特幣的全球數字貨幣(IMF Coin)。上任歐洲央行主席之后拉加德對數字貨幣也持肯定態度,12月歐央行(ECB)一份名為《探索央行數字貨幣的匿名性》的報告透漏,ECB正在開發保護用戶隱私的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付款系統。
數字貨幣對支付系統的變革在各國央行基本達成共識。目前多國央行正在研究區塊鏈和加密數字貨幣并展開技術測試,部分央行已正式出臺數字貨幣發行和支付交易的相關政策:如歐洲央行、瑞典央行、加拿大央行、日本央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烏拉圭央行已經在有限規模內試點發行了央行數字貨幣(CBDC);菲律賓央行則在監管沙盒制度下,支持私營部門法定數字貨幣(DFC)用于支付。另外,一些離岸金融國家或區域加密數字貨幣已進入技術測試階段,如巴哈馬群島、東加勒比貨幣聯盟。還有部分國家對加密數字貨幣的支付和使用給予稅收優惠:如7月5日新加坡稅務局正式公布,自2020年1月1日起,對支付類數字貨幣供應免征消費稅(GST)。但在這之前該國支付類數字貨幣被用于支付購買商品和服務時,被雙重征稅。全球央行數字貨幣腳步越來越近。如果法定數字貨幣僅僅是用于擴展傳統法幣的支付功能,即通常所說的跨境支付寶,這與開放私人跨境支付相比有何優越性?央行數字貨幣將在哪些方面重構傳統法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