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浪潮席卷中國的幾年里,有一個說法普遍流傳,即中國的創業企業更擅長模式創新,在科技創新方面則稍遜一籌。同樣是在風起云涌的那幾年時間里,一所新的研究型民辦高校西湖大學于2015年3月發起創辦。時間的重合并非偶然。同為創新,模式創新與科技創新有何差異,會如何影響一個國家在世界的地位?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又與這一切有何關聯?在2019年英國《金融時報》中國高峰論壇上,FT中文網對西湖大學副校長許田進行了專訪。
許田認為,中國的許多所謂“科技”企業,實際還是模式創新,用的是“拿來”的別人的技術。模式創新的企業就算規模大到世界第一,沒有核心技術創新,也還是會受制于人,這在下一波科技革命的浪潮來臨時會凸顯出來,如同當日本執著于在汽車、電器上精益求精時,美國卻在研究計算機與網絡,而日本最終沒有把握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機。如果說之前“拿來主義”者們還可以先模仿后學習,在下一波科技革命時迎頭趕上,那么現在留給他們的時間更少了。在科技革命的節奏變得更加急促的21世紀,不進行科技創新的后起者將更加缺少追趕的機會。
與科技進步的步伐一致的是教育的創新。許田指出,科技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靠個人的創新,而不是組織的力量。因此怎樣培養能夠創新的人,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其中最重要的改變之一,就是人才培養方式的多樣化。
您已閱讀14%(559字),剩余86%(3550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