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了7.0的心理關口之后,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現的非常不爽,認為這是中國政府在利用“人民幣貶值”為武器,與美國打貿易戰,對沖美國政府對中國產品施加的懲罰性關稅。隨后,美國財政部迅速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一些分析家也持有類似的觀點,認為人民幣貶值是應對美國關稅的有效工具。美國銀行在最近公布的一份關于中美貿易戰前景的報告中,就認為人民幣貶值10%可以完全抵消10%的關稅帶來的負面效應。
認為人民幣貶值可以有效對沖特朗普關稅的觀點,基本是假設中國對美國出口是“衣服換酒“式的傳統李嘉圖貿易,不含外國附加值;或者假設中國對美國出口產品中包含的外國附加值非常低。例如OECD關于中國出口產品中外國附加值比例的最新報告,就得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結果:中國出口產品中的外國附加值在2016年已經下降到16.6%。
事實上,這兩個假設都是錯誤的。中國對美國出口基本屬于價值鏈貿易。價值鏈貿易包含了大量的外國附加值,通俗地說就是外國生產的中間產品。根據對外經貿大學的全球價值鏈指數數據庫,2015年中國對美出口產品平均包含33.9%的外國附加值;中國對美出口第一大類產品——電子和信息通信產品中外國附加值高達54%。根據筆者的測算,在中國組裝然后銷往美國的iPhone X包含的外國附加值則是75%。中國對美出口產品中包含的外國附加值,是導致人民幣貶值無法對沖特朗普關稅的主要原因。
您已閱讀24%(591字),剩余76%(185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