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第2個10年中,經濟學界和經濟政策研究界就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提出了許多對策,各有所述,觀點不同。其中一些如果進入戰略、定之于規劃和施之于行動,可能有誤。這里提出商榷性的看法和建議。
1. 國內有的學者提出,未來經濟中低速增長是常態,不應當再強調GDP跨越式增長;國外一些學者,如斯蒂格利茨也向我們提議,不要將GDP增長看得太重。這可能有誤。一是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我們也遇到了外部的制裁和內部的經濟下行,主流的經濟學家們幾乎一致主張,并向中央提出過中國適度經濟增長速度為5%為宜。后來鄧小平同志沒有聽取此建議,而是提出發展是硬道理,增長目標放在了高速水平上。二是經濟增長速度下行壓力雖然很大,但是我們還有中高速增長的余地,關鍵是改革和選取正確的發展戰略。比如,未來經濟增長新潛力的70%到80%,來自于深化城鄉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特別是應當推進農村土地財產使用權確權、土地要素允許市場交易配置、宅基地允許買賣、城市資本下鄉、建立城市統一平等市場體系、農村農民土地資本化等改革。這樣,農民獲得土地創業和財產性收入,增強消費能力,購買工業化品,延長工業化時間,會支撐國民經濟長期中高速的增長速度。三是美國這樣人均GDP6.2萬元美元的國家,還在強調經濟增長速度,中國不到9000美元,GDP增長如果沒有趕超,就跨越不了中等收入發展階段。正確的提法可能是,發展是硬道理不動搖,盡可能釋放經濟增長的潛能,跨越式增長沒有錯,速度要支撐得住和快一些,同時提高效益和質量,并且追求居民收入、家庭財富和大眾消費占比越來越多的GDP。
2. 國內有的學者提出,工業化已經趨于結束,要去工業化。這可能需要商榷。從中國農村居民、城鎮非戶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人群規模,農業就業比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與非農業勞動生產率比較,從中國人均GDP水平等方面看,中國8億左右的人口基本和中等水平的工業社會物質需要還沒有得到滿足,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的壓力差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