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塑造西方大學體系方面可以稱得上功勞很大。自19世紀以降,德國開明的、以研究為導向的學府就為高等教育樹立了榜樣,吸引了來自其他地方的學生和學者,這些人后來將這些理念和實踐帶回國內,包括哈佛(Harvard)以及(間接地)牛津劍橋(Oxbridge)。(如果讀博剝奪了你的睡眠,那就怪德國人吧。)
在那些美好的日子之后,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納粹對猶太學者的攻擊。但學術界及其產生的所有優秀人才——那些分散在公共生活各領域(從總理府到董事會,再到新聞發布廳)的博士先生和博士夫人們——仍在德國的自我形象中占據著特殊位置。
因而,如今德國高校在國際舞臺上常常顯得無足輕重,就更令人感到屈辱了。翻看世界頂尖大學的排名,你會發現,要翻好一會才能找到慕尼黑大學(LMU)或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排在前面的都是美國、英國院校,以及越來越多的中國院校。
您已閱讀28%(388字),剩余72%(101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