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新經濟數據再次展現弱勢,驗證了前不久領導層“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判斷。我4月的文章《拐點論破產的背后原因》也早已論證,當時仍流行的樂觀情緒站不住腳,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經濟運行都將處于下行壓力之下。現象背后,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判斷下行的原因?唯有找對原因,才不至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對此,專家們的意見并不統一。有人歸因于“周期性因素”,不過這一派意見與現實距離過遠,已經逐漸被漠視。第二派意見認為更多是國際因素,具體說,除了美國之外,發達國家經濟今年普遍不景氣,美國二季度經濟增速也已經開始下滑,中國尤其還受到貿易戰的負面影響。不過,中國貿易順差并未受到貿易戰的影響,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實際上高于去年,全球經濟增速下滑的幅度也很微小,不能解釋中國經濟數據的大幅走低——畢竟,7月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創下了17年來的最低水平。
第三派意見則認為,中國目前遭遇的困難,更多地可以視為一個階段性的疲弱,即“新舊增長動能轉換”,舊動力有所衰竭,而新動力尚未到位。舊動力包括重工業化、龐大的固定資產投資、出口拉動、城市化、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這些動力正在逐步衰竭,而可以期待的新動力,包括消費升級換代、高新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等等。
您已閱讀17%(510字),剩余83%(242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