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美國對華發動的貿易戰升級,有愈演愈烈之勢。中美雙方都有學者專家出于“貿易總是互利雙贏”的經濟學原理,批判美國政府的做法“損人不利己”,將其所作所為等同于現代重商主義的愚蠢行為。也有評論認為,特朗普政府之所以敢于發動對華貿易戰,要么出于“非理性”的民粹主義沖動、要么是出于迎合部分選民偏見的個人政治算計,毫無考量美國利益的經濟理性可言。
如此解讀這場經貿沖突,很容易使我們低估美方經貿決策的理性過程,從而對于美國政府在這場貿易博弈中的策略和動機產生誤判。
首先,從貿易戰的直接后果 – 關稅負擔來看,特朗普總統本人(5月10日)聲稱對中國商品加征的25%關稅將主要由中方支付,關稅收入將增加美國財政收入。這種說辭似有夸大。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則承認美國進口商是支付關稅的買單者,關稅上漲所增加的成本可以經由商品售價的上漲傳遞成為美國消費者的負擔。尚且,在關稅加征以后,原先可以出口美國的部分中國商品可能不再進入美國市場,這部分關稅收入就根本無從實現,美國消費者也會因此為購買來自其它地方的替代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您已閱讀18%(469字),剩余82%(218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