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0年前的ATM機到近年的開放銀行(open banking),金融科技(FinTech)已悄然走過三代。上世紀80年代,作為最早應用信息技術的產業,金融業通過將IT技術導入到產品和服務中催生了第一代FinTech。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第三方支付、電子銀行引領了FinTech2.0時代。2010以后,被稱為ABCDE(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的數字技術在在金融領域深度應用,推動FinTech進入到3.0階段。數字技術與金融的深度融合變革了金融產品的設計、生產和銷售,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讓普惠金融的商業可持續成為可能。新涌現的金融科技公司在整個行業中同時扮演了“鯰魚”角色,推動了傳統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近年來,中國多家大型銀行紛紛擁抱“開放銀行”,便是一個從被動應對挑戰,到主動謀求革新的例證。在這波以開放銀行為主要特征的FinTech3.0浪潮中,最重要的開放是傳統銀行與合作伙伴之間通過API接口開放實現數據的共享和數據價值的最大化。
數據價值發揮的難題:數據確權
數據的核心價值在于連接與共享。“無法連接的數據就不是大數據”,數據連接將不同來源的數據匹配和融合,其不強調對數據的擁有,而是強調數據觸及和返回的廣度與豐富程度。數據共享旨在構建一個權限分明,在保護數據安全的同時讓信息流轉的機制。不論是傳統金融機構建設開放銀行生態體系,還是金融科技公司對其他企業提供大數據風控或精準營銷服務,都離不開各方的數據連接與共享。從理論上觀察,這事實上是數據的“復雜性”和“整體涌現性”(whole Emergent)的反映。這意味著海量、實時、多樣的數據可以動態變化、擴展、演化,一旦相互聚合,就能相互作用、相互補充,激發出1+1>2的結構效應,提供新的洞察和預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