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美貿易戰的研究,大多著眼于美國政治周期。但是我們的研究發現,美國發起“301”調查具有一定的經濟周期性特征。從1970年代中期到1997年的美日貿易戰發展的三個主要階段來看,美國通常在經濟周期尾部對主要貿易伙伴國發起 “301”調查。迫使主要貿易伙伴國貨幣升值、實行出口限額、擴大進口配額等措施降低貿易順差,同時敦促其完善專利法等國內法律法規體系,并采取經濟政策協調。貿易戰,成為周期尾部的美國的逆周期政策選項。此次美國對中國發動“301”調查,美國同樣處于周期尾部,雖然目前美國經濟增長仍然穩健,但長短期利差倒掛顯示美國經濟增長或已進入頂部區間。我們判斷,中美貿易摩擦在未來2-3年可能仍將持續存在。近月數據顯示,受益于減稅降費財政政策,中國2014年以來的衰退型貿易順差可能即將結束,此時美國對中國繼續大打貿易戰,有違常識。
美國對日本“301”調查的三個階段。美國歷史上向日本發起16起“301”調查,主要集中于1970年代中期到1997年間。第一階段1976-1982年,如,1976-1977年彩電、1976-1978年鋼鐵、1977年絲綢皮革、1978年牛肉等農產品、1979年電信、1982年鞋類等。這些貿易爭端最后大多以日本擴大或終止進口配額、開放電信行業招標的方式結束。第二階段1985-1989年,1985年半導體通信行業、1988年的牛肉柑橘等農產品、1989年衛星政府采購、1989年巨型計算機政府采購、木材產品的技術歧視性使用等。這幾次貿易爭端最終以日美簽署1987年半導體協議、1989年美日結構性障礙協議告終,日本國內市場對美國全面開放,期間當然還包括世人熟知的1985年廣場協議。第三階段1994-1997年,1994年3月3日克林頓總統簽署行政命令宣布恢復“超級301條款”,1995年5月依據“301條款”對來自日本的豪華轎車征收100%的關稅。6月時任日本通產省大臣橋本約請美國貿易談判代表坎特作最后談判,并在美國限定的時間底限前幾小時迅速達成妥協,簽署雙邊汽車貿易協定。雖然雙方達成協議,但是本次針對日本的貿易制裁措施付諸實踐并一直延長至1997年。汽車貿易協議落定后,1995年夏美聯儲和日本銀行聯合干預外匯市場打壓日元,向市場傳遞明顯信號:美國可以容忍日元貶值。
這三個階段,美國無一例外處于利率中樞抬升的貨幣緊縮周期。第一階段的1976-1982年,這段時期的聯邦基金利率大幅波動,從1976年的4.8%一度飆升到1981年7月的19%。這一時期貨幣政策幾經變革,1979年保羅?沃爾克出任美聯儲主席,推出貨幣主義改革實驗,放棄1970年至1979年間采用的以貨幣供應量增速為主、利率和M1增速并用的貨幣政策運作模式,將M1增長率設定為美聯儲貨幣政策目標。首先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基礎貨幣引導聯邦基金利率下行,但是由于擔心貨幣供給過多,通貨膨脹重新爆發,1981年開始收緊銀根,M1增速下滑,利率重新飆升,1982年美國經濟再次進入衰退。第二階段的1985-1989年, 1987年美國進入加息周期,期間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從1986年的5.88%升至9.75%,1989年5月最后一輪加息后,7月即開啟降息周期。第三階段的1994-1997年,1994年2月美聯儲進入新一輪加息周期,墨西哥債務危機爆發,面對墨西哥債務違約而產生的商業銀行壞賬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國內經濟增長困境,1995年2月加息周期暫緩,3月墨西哥獲得美國、IMF、世界銀行和美洲發展銀行的聯合貸款,5月美國再次向日本汽車零部件行業發起“301”審查,對豐田、日產、馬自達、三菱等13種日本豪華轎車征收100%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