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以維護國家安全為名,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今后任何向華為出售產品的美國公司,必須事先向美國商務部申請并獲得許可。部分評論家認為,取得向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外國公司出售產品的許可證書,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最近,谷歌,高通,英特爾等美國公司,以合規為名宣布對華為斷供。
從目前公開報道來看,華為子公司海思研發的“備胎”芯片,例如麒麟芯片,也許可以緩解華為在高通等美國芯片供應商斷供后面臨的危機;如果“備胎”不管用,三星,海力士,東芝等韓日企業,也是可能提供替代方案的候選供應商。這些韓日企業也有趁機填補美國芯片供應商留下的市場的動機。
更換手機芯片供應商,在智能手機行業并非先例。蘋果在最初幾代iPhone上使用的就是冤家對頭三星的芯片。在三星還未進入智能手機領域時,韓國媒體曾經為三星芯片是iPhone的心臟而驕傲.隨著三星在智能手機的崛起,并逐漸成為蘋果的主要競爭對手后,蘋果果斷放棄了三星芯片,轉而使用自己研發的芯片,避免了iPhone核心部件被捏在競爭對手手中的尷尬局面。iPhone從三星芯片轉換到蘋果自己研發的芯片過程波瀾不驚,沒有成為街談巷議的蘋果生死劫。
您已閱讀18%(496字),剩余82%(2254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