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圓明園——兩場相隔一百余年的大火將這兩個風格迥異的人類文明之子聯系在了一起。當巴黎民眾在街頭唱起圣歌,為這所教堂的命運禱告的時候,中國社交媒體在惋惜和哀痛之外,還出現了這樣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英法聯軍曾經火燒圓明園,所以巴黎圣母院被燒就是“活該”;另一種觀點相對溫和,但同樣擁有大批信眾——“巴黎圣母院固然值得惋惜,但別忘記當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帶來的傷痛”。
可是這些聲音無法給遭到焚毀的巴黎圣母院以安慰。這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教堂不僅是宗教文明的圣地,同時也是巴黎這座城市的地標,即使是帶著最強烈的民族情緒的游客,恐怕也無法不為來到巴黎卻錯過巴黎圣母院而感到惋惜。可嘆的是,雖然馬克龍政府已經宣布將修復巴黎圣母院,但這也意味著以后的游客再也無法親眼看到它最完整的原貌了。
這個時候,無論是幸災樂禍還是顧左右而言他都顯得過于冷酷,而且缺乏人文關懷。然而,從這場火災的消息被媒體報道開始,類似的觀點就在中國社交媒體上蔓延。4月16日凌晨就有媒體機構在微信公眾號上發表題為“當我們惋惜巴黎圣母院時,請別忘記它們”的文章,在歷數世界各地的文明在21世紀遭受的劫難后,結尾處呼吁讀者不要忘記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掠一空”后“中國的獨自痛心”。大概是覺得此時這樣的論調實在不合時宜,這篇文章發出后不久就被這家媒體機構刪除。
您已閱讀31%(562字),剩余69%(124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