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減增值稅如約而至,這是半月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答記者問時做出的承諾。近年來,減稅已成全民共識,中國政府也的確出臺了一系列減稅的舉措,但民眾和企業依然反映稅負沉重。最新的減增值稅可視為對上述輿情的正面回應。
減稅,路漫漫其修遠兮,無法畢其功于一役,正如通往重稅之路,非一日鋪就。減稅的根本要義在于,應從以往重納稅人義務、輕納稅人權利的陳舊觀念轉變至兩者并舉的現代財政理念上來。而對于減稅的理解,不可囿于字面意義,單純著眼數字的降低,其中還應涵括稅收的便利性這一重要原則,即稅收的便利原則。
稅收的便利原則最早出現于現代經濟學開山鼻祖亞當?斯密的曠世名著《國富論》中,他提出了廣為人知的稅收四原則,分別是公平原則、確定原則、便利原則和經濟原則,便利原則亦稱斯密第三原則。斯密在書中明白無誤地將其表述為“就征稅的時間和方式而言,稅收應該是便利的”。后世很多財政學者,都試圖對斯密的稅收教義進行修正或補充,但對便利原則無一例外都持肯定或默認的態度。其中,蘇格蘭人約翰?齊拉姆?麥克勞在引用斯密稅收四項教義時,將重點放在了便利上。他說:“立法者有責任考慮不同種類稅收在實踐中的影響,然后選擇不方便程度最小的稅收,以此來獲取財政收入。”
您已閱讀13%(531字),剩余87%(357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并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