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30年里,信息技術一直高歌猛進、所向披靡。驅動信息技術一路飛奔的是這樣一個事實:機器的計算能力、內存大小和通訊速度這三者全部提高了一百萬倍。那么,人們很自然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當人工智能(AI)崛起的時候,如果這三者,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算力,再提高一百萬倍,當機器已經具備了無以倫比的學習能力的時候,我們該怎樣到達人類社會的彼岸?
3月13日,“強化學習之父”理查德?薩頓(Richard Sutton)發表了一篇題為“苦澀的教訓”(The Bitter Lesson)的博客,其核心觀點是:“我們必須吸取慘痛的教訓,即從長遠來看,直接構建人類大腦的思維模式是行不通的。”薩頓寫到:“人類不斷試圖把自己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植入到AI之中,”比如用人類的思路教AI下棋、將讓AI按照人類總結的思路來識別圖像等等。這些做法,“能帶來暫時的性能提升,長期來看卻會阻礙研究的持續進步。”這種錯誤的做法已經帶來了太多“苦澀的教訓”。薩頓相信:“真正的突破,總是來自完全相反的方向。”所謂完全相反的方向就是“摒棄人類在特定領域的知識”,采用“基于搜索和學習進行大規模計算”,只有這樣,人類才會“獲得最終的勝利” 。
這篇文章的確是作者總結了過去70年人工智能發展歷程的洞見之作,因而引來一片附議和轉發。但也有反對意見,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牛津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希蒙?懷特森(Shimon Whiteson)。他在題為“甜蜜的一課”(The Sweet Lesson)的博客中針鋒相對地寫到:“AI的歷史故事并非融入人類知識一直失敗。恰恰相反,這是融入人類知識的勝利,實現的路徑也正是一種完全符合慣例的研究策略:嘗試很多方法,拋棄失敗的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