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對外戰略溝通,既有關于中國和平意圖的對外信號表達,也有在領土、政治經濟爭端中的信息傳遞。2018年以來,中美經貿摩擦在特朗普政府的挑動下不斷升級,中美為此展開了七次戰略溝通與協商。戰略溝通包括信息的有效與正確傳遞,意圖的準確表達和領會,以及談判或戰略互動中的戰略決心信號表達等。影響戰略溝通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國家實力、國內政治、領導人的智慧和外交藝術等等。作為中國外交的特色,中國文化心理的特質有助于推動對外關系的進展,與此同時,它也可能對于戰略溝通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其一,在爭端領域,將爭議問題擱置,形成似乎雙方都默認的共識。比如,中印領土爭端初期時,特意避免提及領土的分歧;中日建交過程中,避談釣魚島等爭端;南海問題初期擱置爭議。這種戰略考慮的理由包括重視大局觀,即當時最為重要的大局是建立外交關系,雙邊關系的和諧與穩定;也有理性的考慮,即當時尚未出現成熟解決的條件,對于邊界等問題的不熟悉,也缺乏相關實力基礎。這種擱置的思維,來源于中國文化為了和諧掩蓋分歧和問題的做法,同時也是由于能力和實力不足,但導致了后續的矛盾和斗爭爆發。
其二,在處理雙邊問題以及危機管控時,重在問題定性,而不是技術細節。一方面,在處理對美關系時,特別看重雙邊關系中的性質定位,比如中美伙伴關系、新型大國關系的定位,一直試圖讓美方接受中國的定位提議,而不是優先考慮雙方合作的具體原則、規范。另方面,在處理危機管控時,中國重視對于美國戰略行為性質的判定,比如根據葛曉偉(Peter Gries)的研究,2001年的南海撞機事件,中國譴責美國的偵查行為,是對中國主權的侵犯,對中國利益的侵害。美方則強調技術和細節解釋,即因為中方飛行員的“干擾追蹤”和“挑釁”等導致撞機事件。